寫網誌這件事,為我的人生開了一扇窗。可以說,不管是上電視,拍影片或是寫書,一切都是從這個小書房開始的。最初只是因為工作上需要幫助別人控制體重,希望能夠藉著書寫,讓知識保持更新。後來,寫著寫著也就認真起來了。但是有時候事情多,就完全忘了這件事,於是一再提醒自己有空就要寫,至少三天寫一次。往往過了幾天,一忙起來不知不覺就又忘記了。
看了"欲罷不能"這本書後,簡直相見恨晚;發現習慣的養成是要有方法的。我早上本來就需要喝咖啡,不喝無法開啟新的一天。現在,起床後邊喝咖啡邊寫文章是我刻意養成的習慣,就算每天只寫一行也要寫。開始這麼做之後,真的就像村上春樹說的一樣:寫小說不是靈感來了才寫,要像每天慢跑一樣,持之以恆地寫,靈感才會出來。
現在一天不寫,會覺得整天不太對勁。
我是用什麼方法,駭進大腦把自己設定成這樣的呢?
理科太太最近和德華在討論:上癮和習慣是不一樣的。習慣是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去做這件事,上癮則是你不做不行,但是其中的生理機制有相似的地方。
現況的生活型態是各種習慣的總和,要改變習慣,才能徹底翻轉生活的樣貌,人生才有可能不一樣。如何一點一滴的改變習慣,認知行為科學告訴你:這麼做,不只能養成好習慣,甚至能讓你對這些好習慣欲罷不能。
上癮是生存的本能
經過了幾百萬年的自然選擇,我們在吃到含有高糖份或油脂的時候,大腦的燈泡就會發亮:趕快吃,多吃一點 。有本事吃的人愈能在野外生存,沒本事吃的人慢慢被天擇淘汰。所以,去吃歐式自助餐吃到飽不虧錢的人,你們可是優勢基因的傳承啊。
當優勢基因成為負擔
看到這裡,不要太傷心。雖然遺傳基因帶給我們的是枷鎖,也是生存的本能。人類是獨立思考的動物,我們對於上癮的機制,從生理學和行為科學的層面,已經有相當清楚的認識。
如何利用上癮的力量,養成好習慣?
上圖:我們大腦的獎賞系統多巴胺控制,不管是吃美食,打電動或是瀏覽社群軟體都會讓多巴胺的濃度增加。比方說上班上到一半,同事突然拿出日本零食來給你吃,一口咬下覺得很好吃,這時多巴胺分泌,覺得幸福。
多年來,我們都以為多巴胺只和行為的愉悅有關,但是現在我們知道,多巴胺在預期愉悅時也會分泌。 男朋友說今天晚上晶華已經定好位了,於是非常期待。期待的時候,多巴胺的濃度就開始升高了。兩次多巴胺上升,可以完成一次預期獎賞回饋的腦神經迴路。多約會幾次,讓這個迴路多跑幾次,感情就會越來越穩定。
社群媒體讓人上癮也是一樣的道理。發文時我們通常也會感到愉悅,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會來按讚。等到真的很多讚,高濃度的多巴胺再度讓我們情緒高潮。多了幾次這種經驗,你就回不去了。
但是如果男朋友突然說要加班,臨時取消約會,就會變成以上這樣子。多巴胺下上升後下降,心情低落到不行。這種情況如果多發生幾次,光是想到人就可以讓多巴胺下降,整天氣噗噗。爽約和愛遲到的人注意了,你們是多巴胺殺手,罪等殺人。
肚子餓的時候上當,也會有一樣的效果,餐聽給我好好選。
難得發一篇爬山照結果沒幾個人按讚,也是有一樣的效果。社群媒體讓人生壓力好大,我的多巴胺呢?
利用獎賞快速綑綁新習慣
在改變習慣的方法論中,讓我們採取行動的,是對獎賞的渴望。
我們必須把習慣變得有吸引力,這是第一步:把獎賞和想要養成的好習慣綁在一起。所謂的獎賞,就是我們平常都會做,而且喜歡做的事情,比如說吃早餐,喝咖啡,逛街,上FB或IG,追劇看youtube等。在我們想要享受這些時光之前,去做一件我們想要養成習慣的事情,例如做30下伏地挺身,唸幾頁日文,寫日記等等。記得不要設定太難的任務,等大腦養成這個迴路之後,不做都會覺得不自在。
把吃大餐和上健身房一小時的習慣綁在一起也是很好的方式。在減重的過程,平常飲食有度,一個禮拜吃1-2餐欺騙餐是可以的,不會讓我們變胖,反而會有刺激新陳代謝的效果。大餐前如果可以加上運動鍛鍊,效果會更好。可以先安排上健身房一個小時後,去吃個欺騙餐。久而久之,運動時大腦就會開始預期馬上就可以吃的欺騙餐,開始分泌多巴胺。等你真的吃到想吃的,就完成了一次預期獎賞與回饋的過程。
這麼做之後,你會開始很想要運動。而且以後吃了大餐,沒運動也會覺得不自在。
補充說明:一個星期運動兩次,訓練完吃個大餐,可以增加肌肉量和基礎代謝率,長遠來說是有好處的,但是減重還是要靠平常的飲食控制。怕運動完吃大餐吸收會太好?運動完吃大餐,攝取的營養會進入肌肉細胞去修補受損的組織,我們應該要想:沒運動吃大餐,吃下去的也是全部吸收呀(擺手)。當然啦,每天都運動然後吃大餐也是不會瘦的,但是藉此我們可以捆綁出一個運動的好習慣。
祝大家都能開始對好習慣上癮。
繼續閱讀:
增肌不長肥肉,減脂不減肌肉!三大營養素的比例,你吃對了嗎?
refference: 原子習慣 / 欲罷不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