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每天呼吸、吃東西、住在房子裡,其實都在和環境中的化學物質互動。多數時候我們沒有感覺,但長期累積的過量曝露,可能會提高某些疾病的風險,其中就包括部分血液疾病。
好消息是,風險大小往往取決於「劑量 × 時間」。這意味著,我們可以透過聰明的生活習慣,主動讓曝露量大幅下降。
只要用對方法,把接觸的「劑量」降到最低、把「時間」縮到最短,就能親手將健康的風險按鈕往下調。這篇文章,想與你分享三個最實用的日常防身術,一起守護我們與家人的居家安全與健康。
第一道防線:避開交通中的隱形殺手——汽車廢氣
在我們每日穿梭的街道上,空氣中飄浮著一個被科學家認證的「老朋友」—— 苯(Benzene)。它是國際公認的第一級人類致癌物,主要來自汽柴油的廢氣、加油站的油氣,甚至是二手菸。許多研究已證實,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苯之下,與**急性骨髓性白血病(AML)**的風險有顯著關聯。
你可以這樣做,為呼吸道多加一道濾網:
車內小動作: 遇到塞車或行經隧道時,記得將空調切換成「車內循環」,有效阻擋車外廢氣。
加油站智慧: 加完油就開車離開,不要在加油站內長時間逗留。
堅定拒絕: 勇敢地遠離二手菸的範圍。
保持距離: 避免在怠速空轉的車輛旁或通風不良的停車場長時間停留。
第二道防線:吃得安心,遠離農藥與殺蟲劑
研究提醒我們,如果在孕期或家有幼兒時,在室內頻繁噴灑殺蟲劑,確實可能提高孩子罹患白血病的風險。
但請放心,對於日常飲食中的農藥殘留,歐盟的年度評估報告指出,只要清洗得當,對健康的整體風險其實非常低。關鍵心法就是:「別在室內亂噴藥,蔬果要吃也要洗」。
洗菜的黃金準則,其實很簡單:
用流動的清水溫柔搓洗蔬果(像馬鈴薯、地瓜等表皮較硬的,可搭配軟刷輔助)。
務必先洗再削皮,避免表皮的污染物在削皮時沾染到果肉。
清水就是最好的清潔劑,不需要額外使用肥皂或蔬果洗滌劑。
第三道防線:守護新家的空氣品質,告別甲醛威脅
搬入新家的喜悅,常伴隨著一股「新家」的味道。但這氣味中,可能潛藏著另一位第一級人類致癌物 — 甲醛(Formaldehyde)。
雖然一般家庭的甲醛濃度,遠低於高風險的工業環境,但在剛裝潢好的密閉空間裡,濃度依然可能超標,刺激我們的身體。要如何去除甲醛,守住家中的空氣品質?你可以這麼做:
時間換取安全: 裝潢完工後,給新家至少數週到數月的通風時間,讓甲醛逸散。
從源頭把關: 優先選擇有信譽、有認證的低甲醛建材與家具。
相信檢測數字: 世界衛生組織(WHO)建議,室內甲醛濃度在 30 分鐘內不應超過 0.1 mg/m³(約 0.08 ppm)。若不放心,可請專業機構到府檢測。
科學除味: 若檢測後濃度偏高,首重加強對流通風,並可輔以活性碳協助吸附。千萬別用香氛產品去「蓋住」味道,那只是治標不治本。
今天起,少吸一口廢氣,多花一分鐘把菜洗淨,為心愛的家多開一扇窗。我們做的每一個微小改變,都是在守護自己與家人體內那座精密而安靜的「造血工廠」。
健康,就藏在這些聰明的日常選擇裡!